50年前的今天,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
發布時間:2020-12-28 信息來源:默認部門
12月26日,紀念中國首艘核潛艇下水5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50年前的今天,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實現了毛主席提出的“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宏偉誓言。核潛艇與“兩彈一星”一樣,是中華民族在同一個時代研制出來的國之重器,為揚我國威,確立我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提供了戰略支撐。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核學會理事長王壽君出席會議并表示,科技強國,貴在精神,核潛艇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應當成為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價值觀。
核工業老領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彭士祿讓女兒彭潔轉達了他對中國首艘核潛艇下水50周年的祝賀,以及對核動力事業的熱愛與牽掛、對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囑托與期望。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原院長楊岐講述了第一代核動力人肩負使命,用短短的5年時間建成了我國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解決了首艘核潛艇最關鍵的動力問題的輝煌歷程。
當年,以毛主席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從中華民族的長遠根本利益出發,審時度勢,做出了“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傳遞出堅定的國家意志,向全體參研參試人員發出了強大的戰斗動員令。在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下,舉全國之人力、物力、財力,攻克國防尖端科學技術。
為了造出國之重器核潛艇,成千上萬的核工業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響應黨的號召、服從黨的安排,把個人的理想與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把個人的志向與民族的振興緊緊聯系在一起。許多功成名就、才華橫溢的科學家毅然放棄熟悉的學術領域,隱姓埋名,義無反顧踏上核潛艇研制之路;許多研制工作者甘當無名英雄,負重前行,不惜獻出了寶貴的青春甚至生命,他們把對黨的絕對忠誠和對祖國的赤子之心轉化為科技攻關的強大動力,迸發出驚人的創造力,用智慧和心血寫就了一部永載史冊的壯麗篇章。
以彭士祿等為代表的一批蜚聲中外的科學家,以身許國,勇于擔當,為核潛艇研制做出了重大貢獻,不僅使核潛艇研制工作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成功,使我國獨立自主掌握了核潛艇的關鍵技術,牢牢掌握了核武器科學技術發展的主動權,而且為事業持續發展培育和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礎。
重溫核潛艇研制的歷史,著眼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新的時代使命,王壽君表示,創新的力量來源于堅定的國家意志,創新的力量迸發于深層的愛國情懷,創新的力量蘊藏于執著的人才隊伍。他強調,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回顧光榮的歷史足跡,緬懷前輩們的英明偉跡,就是要堅持當年搞核潛艇時候的那種干勁、那種熱情、那種奮斗的精神,銘記艱辛而輝煌的歷史,感召和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以永立世界科技進步前列的信心、智慧和力量埋頭苦干、拼搏奉獻,不斷提升我國的科技實力、經濟實力和國防實力,增強民族凝聚力,推動科技事業新飛躍,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無愧于時代的新的更大貢獻。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
回首一歲,驚濤駭浪,風雨交集。
我們始終以青春朝氣,
向難而進,踏浪前行,
堅守著半個多世紀前立下的錚錚誓言!
50年前的今天,
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
艇上四萬六千個零部件,
沒有用國外一顆螺絲釘。
50年后,
我們自主設計研發的第三代核電技術,
華龍一號,
成為了一張靚麗的國家名片。
50年來我們初心不改,
只為更好的明天!
致敬前輩,
致敬科研工作者們!
(胡春玫 中國核動力院)